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8年的数据显示,全球手术总量每年约有2.34亿例,按照人口比例粗略计算,中国的年手术总量有可能增长到4000万例。此外,随着手术量的增加和病人年龄增长,重大手术和危重病人逐渐增多,这些都增加了发生手术并发症的可能性。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调查统计数据,但即便是在发达国家,住院病人近一半的不良事件与手术相关,手术后严重并发症高达3%-16%,大手术后的死亡率约在0.4%至10%之间[1-2]。
继发于大手术的各种并发症(如肠梗阻、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等,详见6.2.2)是手术患者预后不良的最主要原因,而外科病人在围术期出现并发症、甚至死亡,其原因有时很难从专业角度上加以区分。病人的最终转归多是由患者自然条件、基础健康情况、外科疾病与手术、合并疾病以及麻醉共同作用的结果。专业文献所报道的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数据,往往由于问题原因难以确认、观察时限出入较大甚至数据统计不全而存在较大的不同。如果我们想要解决围手术期这个重要和长期困扰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医学问题,我们需要借助更多而且患者围手术期数据进行支持。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中国在2000年进入了老龄化国家。中国老龄化进程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进程。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约占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高龄病人的群体也越来越大,老年人度具有机体免疫功能减退且多合并其他脏器的慢性疾患,应激代偿能力减弱,对手术创伤及麻醉的耐受性差,因此高龄患者围手术期风险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对于高龄患者而言,患者最后的转归不单纯是本身疾病处理是否成功,因为许多老年患者同时罹患多种明显的伴随疾病,这些伴随疾病及围手术期新出现的并发症,可以明显影响患者的最终结果。约有80%的死亡事件都集中在不足15%的高危患者中,众多的研究表明老年患者往往是这些高危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预后不良的高危患者常常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使生命得以延续,出院后也常常会出现生活自理能力和预期寿命的降低。文献报道大于80岁的患者接受大中型非心脏手术时,年龄每增加1岁,围手术期死亡率增加5%。
围术期医学数据库作为医院临床大数据库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可以为临床大数据提供围手术期坚实可靠的数据,而且可以从医院临床大数据库取得相应的数据,通过数据的实时双向互补,在外科学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有助于多方面多角度得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决策和具有卫生经济学的政策,有助于指导临床专家用药,同时也让患者获得益处。
人口老龄化为我们更加合理准确的解决围术期医学问题带来挑战,同时也为围术期医学发展带来了机遇。我们提议建立胃肠道恶性肿瘤老年人围术期管理与预后数据库 (Elderly patient’s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Outcome Database),进行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收集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相关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围术期管理及围手术期危险因素与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以期提高老年人围术期管理的水平,从而改善其远期预后,并为深层次研究及医疗决策提供依据及数据支持。
关注EPO的最新资讯
请留下您的邮箱,以便获取关于EPO研究及其他相关大数据科研的最新资讯